平政八景⑤|陆阳文驿续文脉:一座书院,联结北流与陆川的文教传奇
平政八景⑤|陆阳文驿续文脉:一座书院,联结北流与陆川的文教传奇北流市平政八景
千年瓷都耀公平,六里书声映翠巅。
双溪环带桥留韵,将军故里壮史篇。
陆阳文驿续文脉,都长灵湫祈稔天。
金斗六修云瀑奇,石梯古道记烽烟。
平政八景诗中“陆阳文驿续文脉”的“陆阳文驿”,所指正是陆阳书院。这座静立平政镇中心的书院,是桂东南跨域文教交流的典范,其诞生不仅源于两地学子的求学之需,更植根于平政(古公平)与陆川的深厚历史羁绊——这里曾是陆川文明早期的核心承载地,是陆川人心中的“故土原点”,书院的建成,正是这份乡土情怀与文教理想的交融,既见证两地文教渊源,更藏着红色革命往事。
一、书院由来:跨域而建的“学子之家”
陆阳书院旧址位于今平政镇中心小学内,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由迁居平政的陆川籍商人刘斌良、陈经祥牵头,联合20余名陆川乡绅共同筹资修建。彼时大批陆川人因商贸、生计迁居平政,这份迁徙背后,是平政与陆川难以割裂的历史联结:平政古称“公平”,南朝齐时期(479-502年)设立的陆川郡,郡治便置于今平政境内的良国县;宋代,宋开宝九年陆川县县城移治公平,直至淳化五年(994年)才迁至今陆川县城址。
数百年的郡县治所历史,让平政沉淀了深厚的陆川早期文化基因。这一脉络不仅有文献佐证,平政镇内发现的南朝城垣遗址(局部残存夯土墙基,经文物部门鉴定为郡治防御设施),及墙基中出土的南朝青瓷片、绳纹瓦当,更直观印证其古陆川郡、县治所的身份。对清代迁居平政的陆川人而言,这里不是异乡,而是“老县城”。为让子弟不失教育、不忘乡土,乡绅们建书院取名“陆阳书院”,“陆阳文驿”则是对其“陆川与平政文化驿站”功能的诗意概括。
书院原占地约800平方米,现存清代砖木结构“讲堂”,面阔三间、进深两间,门楣“陆阳书院”石匾虽为重修仿刻,却沿用光绪年间陆川籍举人庞际云原题字,透着古朴文风。
二、独特办学:联结两地的文教桥梁
陆阳书院最鲜明的特色,是跨域办学实践——它像一座桥梁,连着陆川子弟的故土情与平政的文教土壤,让两地文化在教学中交融。
陆川乡绅捐赠12亩地,以田租作学租,贫困子弟可免费入学;教师优先聘陆川籍秀才,熟悉的乡音消解异乡感,也传承陆川方言民俗;教材除“四书五经”,还增《陆川乡土志》,收录本土传说与先贤事迹,让子弟触摸故乡文化。
每年春节前,书院组织陆川籍学生返乡祭祖。他们沿平政至陆川的乡道前行,经圭江支流河畔、丘陵村落,感受两地风貌;到家后,在祠堂行礼、听族老讲迁徙史,让文化联结从课堂延伸到生活。《陆川县志》记载:“平政陆阳书院,为陆北学子之家,联络乡情,传承文脉,历数十年而不辍”,道尽其重要性。
“讲堂”内,清代“品”字形课桌椅整齐摆放,桌面刻着“陆阳”“思乡”“勤学”,是学子的青春印记。清代书院实行“冬夏授课”:春季讲儒学经典,冬季开算术、书法课——算术教商贸计算,书法练楷、行书。鼎盛时在校学生80余人,陆川籍占70%、平政本地占30%,“两地同窗”成常态:陆川学子讲九洲江风光,平政学子带伙伴看圭江瓷运商船、岭垌窑火,文化在交流中融合。
三、红色往事:隐藏在书院里的革命火种
文教之外,陆阳书院还藏着红色往事——20世纪20年代,这里是俞作豫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。
1926年,俞作豫以“代课教师”身份入书院,表面教算术、书法,算术结合商贸案例,书法常写“天下为公”;实则借书院“跨域联络”特点,传播革命思想。他利用学子往来便利,将《向导》《新青年》夹在《陆川乡土志》中分发;课后约学子在讲堂角落或老榕下,讲“平等”“自由”,谈百姓苛捐杂税与国家前途,让革命种子发芽。
在他引导下,12名进步青年入党,平政首个跨县域地下党支部在此诞生。支部成员以“同窗”为掩护,在两地传递情报、组织农运。如今“讲堂”内,仍陈列着与俞作豫授课相关的民国木质黑板(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同期遗存),虽无原始字迹,却能透过史料与实物,感受当年课堂的革命激情。
四、今日传承:延续使命的文化地标
时光流转,陆阳书院功能虽变,但其文脉与精神在当代得到珍视。平政镇中心小学妥善保留书院门面及“讲堂”主体,对砖木构件进行保护性修缮,维持清代建筑原貌;书院周边通过图文展板,介绍其历史、办学特色与红色往事,方便师生与访客了解价值。
“陆阳文驿续文脉”,续的是两地乡情、百年文教传统与不朽革命精神。陆阳书院虽无宏伟规制,却以跨域文化联结、红色记忆,成为桂东南文脉传承的重要坐标,在时光中闪耀人文与理想的光芒,书写着这片土地上关于传承、担当与信仰的篇章。
陆阳书院如墨砚,北流陆川共研磨。千年文脉双溪绕,书声漫过石阶青。驿路传奇今犹在,字里行间续新篇。 {:3_111:} 陆阳书院如墨砚,泼洒文脉连双城。千年弦歌绕梁处,北流陆川共月明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