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政八景④|将军故里壮史篇:北流平政大地,藏着600年尚武报国魂
平政八景④|将军故里壮史篇:北流平政大地,藏着600年尚武报国魂北流市平政八景
千年瓷都耀公平,六里书声映翠巅。
双溪环带桥留韵,将军故里壮史篇。
陆阳文驿续文脉,都长灵湫祈稔天。
金斗六修云瀑奇,石梯古道记烽烟。
平政八景诗中的“将军故里壮史篇”,聚焦北流平政这片孕育千年瓷都的土地,恰是跨越明清的“将才摇篮”。从明代戍边的平政岭南谭氏兄弟,到近代革命的岭垌俞氏兄弟,再到以岭垌为“第二故乡”的李明瑞,平政以一方水土承载600余年“尚武报国”精神根脉,让“千年瓷都、将军故里”成为北流地域文化的鲜明注脚。
一、明代戍边:岭南村谭氏兄弟,平政人的守土传奇
翻开《谭氏宗谱》与清代《北流县志》,平政岭南村谭志高、谭志良兄弟的故事,是北流明代历史的浓墨一笔。二人生于明洪武年间,在云开大山锤炼出坚毅性格,怀揣“守土护乡”信念,是平政人家国情怀的缩影。
明永乐二年(1404年),西南麓川土司叛乱波及桂东南,谭氏兄弟应诏召集300余名家乡子弟出征。谭志高善谋破局,谭志良勇猛冲锋,这支“岭南劲旅”收复多处失地,成平叛中坚。叛乱平定后,谭志高封“玉门关总兵”(明代广西军事据点代称),驻守岭垌并以古桥构建军事屏障;谭志良任“广西都司佥书”驻守柳州,让当地治安清明,“北流人忠勇”之名远扬。
数百年后,荣光仍在。岭南村红台寨谭家寨遗址,8000平方米夯土墙蜿蜒山间,练兵石墩尚存军旅气;谭氏宗祠内,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《将门功绩碑》刻着“平政谭氏,兄弟报国”;“谭帅赠刀”“战马饮泉”的传说,更让英雄故事代代相传。
二、近代革命:平政热土育英才,红色初心映山河
清末民初,家国危亡之际,平政英雄基因觉醒。岭垌村走出俞作柏、俞作豫兄弟,清湾镇李明瑞以岭垌为“第二故乡”,三人结下深厚情谊,点燃革命火种,让平政成为桂东南革命重要策源地。
岭垌村俞氏故居:平政红色精神坐标
平政岭垌村石梯口的俞氏故居,是广西区级文保单位、北流红色核心地标。这座清光绪年间的岭南“三间两廊”建筑,经“修旧如旧”修缮后,青砖黛瓦、木雕雅致,成北流“红色文旅走廊”关键节点。
前厅展陈着俞作柏任广西省主席办公照、俞作豫马鞭,搭配民国军政文献、广州起义图片,勾勒二人从乡贤到革命先驱的蜕变;厢房天井石壁上,俞作豫绝笔“十载英名宜**,一腔热血岂徒流”与“要领生民挥钢刀”诗句呼应,尽显正气。后院练武石桩,曾是俞作柏、俞作豫、李明瑞三人谈兵论道之地,如今故居年均接待超5万人次,成红色课堂。
俞作柏:从广西省主席到革命铺路者
俞作柏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历任上校团长、定桂讨贼联军第一纵队少将司令,在统一广西战役中屡立战功。1926年任南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中将校长时,他公开支持农民运动,为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提供武器。
俞作柏任广西省政府主席,掌控军政大权后采纳邓小平建议:释放被捕共产党人,任命张云逸、俞作豫等掌管广西警备军,开办共产党人主导的军官教导总队,为百色起义、龙州起义奠定军事基础,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推动者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任“忠义救国军”总司令,投身抗日救国。
俞作豫:红八军军长与革命烈士
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,因勇猛升任团长。后脱离旧军队,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与广州起义。
1929年,俞作豫任广西警备第五大队队长,将部队改造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;12月协助邓小平、张云逸发动百色起义,次年2月亲自领导龙州起义,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并任军长,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。1930年3月,根据地遭重兵围攻,他率部浴血突围,后因叛徒出卖被捕,同年9月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,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。
李明瑞:以平政岭垌为“根”的革命将领
李明瑞籍贯北流清湾镇,但6岁迁居岭垌外婆家,在平政生活12年。他随任六里书院塾师的父亲李云东研读《史记》《岳飞传》,汲取爱国力量;课余随舅父练刀棍,磨出坚韧性格,更与俞氏兄弟结下生死情谊,三人立下“勇毅救国”誓言。平政的土地,见证了他们从少年到将领的成长。
三、文化意义:平政600年,尚武报国的精神长河
600余年来,平政是“尚武报国”精神的核心承载地。这种精神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,是为信念的不惜牺牲,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,已融入北流血脉。
如今,平政串联俞氏故居、谭家寨遗址、六里书院,打造“红色军事文化线路”,让“瓷脉、兵脉、血脉”交融。“尚武报国”精神成平政乃至北流的新时代精神坐标,这颗火种终将代代传递,激励后人续写荣光。
将军故里铸忠魂,六百年淬炼尚武心。瓷韵书声伴烽火,一方水土育英杰,薪火相传报国情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