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政八景②|北流这两座书院,藏着桂东南的文教密码与红色记忆
平政八景②|北流这两座书院,藏着桂东南的文教密码与红色记忆北流市平政八景
千年瓷都耀公平,六里书声映翠巅。
双溪环带桥留韵,将军故里壮史篇。
陆阳文驿续文脉,都长灵湫祈稔天。
金斗六修云瀑奇,石梯古道记烽烟。
平政八景的“文脉”,藏在两座百年书院里。六里书声映翠巅与陆阳文驿续文脉,一为北流上六里的教育摇篮,一为跨域文教的典范,共同书写了平政“崇文尚教”的传统,更见证了革命火种的萌芽。
六里书院:红色英才的启蒙地,北流教育的“转型标杆”
六里书院旧址在今北流市第二中学校园内,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由平政乡绅何寿庆牵头,联合北流中部与南部的“六里”的波一(隆盛、大坡外)、波二(六麻、新丰)、卞一(平政、清湾白米、中龙、石窝上珍)、卞二(六靖、清湾大部分)、卞三(石窝)、扶来(白马、大伦、扶新、沙垌)乡贤筹资修建,因覆盖“六里”地域得名。
书院选址极具诗意:背靠三台峰,前临笔架山,白墙黛瓦隐于翠绿间,暗合“文脉藏于山水”之意。初建时为三进院落,前院“仪门”、中院“讲堂”、后院“藏书楼”,占地约1200平方米。清代以讲授“四书五经”为主,学费靠学田租金与乡贤捐赠,优先招收贫困子弟,鼎盛时学子超120人。
它最特殊的意义,是革命先辈的“启蒙课堂”:
俞作柏:13岁入书院,受“经世致用”思想影响,常与同窗探讨时局,后萌发“习武救国”念头,赴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深造,开启军旅生涯。
李明瑞:6岁因家贫迁居平政岭垌外婆家,父亲李云东受聘为书院启蒙先生,他得以免费入学,13岁正式注册为“岭垌村籍”学子,与表弟俞作豫同班。在校时爱读《史记》《岳飞传》,听表兄讲军旅故事,受“精忠报国”感召;课余随舅父(武秀才)练刀棍,为军事生涯打基础。
俞作豫:11岁入学,在校时间最长,成绩优异,作文中写下“大丈夫当为天下苍生谋福祉”,被先生赞“有凌云之志”。他与李明瑞形影不离,常在书院古榕下谈国事、练武艺,革命理想在此萌芽。
1906年科举废除后,书院率先转型为“六里高等小学堂”,成为北流南部第一所新式学堂,增设算术、自然科学、英语、体育,还购置显微镜、地球仪。截至1949年,从这里走出30余位革命者,及抗日将领、教育家等,累计培养人才超2000人,被誉为“上里教育摇篮”。
如今,北流二中保留了书院“讲堂”与“藏书楼”残基,2018年建“六里书院校史馆”,陈列清代课桌椅、俞作豫读书笔记复制品等,成为北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陆阳文驿:桂东南独一份,连接北流与陆川的“文教桥梁”
若说六里书院是本土教育的根基,那陆阳书院便是跨域文教的典范,它见证了北流、陆川因“古公平(平政)”联结的渊源。
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迁居平政的陆川籍商人刘斌良、陈经祥牵头,联合20余名陆川乡绅建了这座书院,专为在平政的陆川籍子弟办学,因“陆川-平政”文化交融得名“陆阳文驿”。旧址在今平政镇中心小学内,现存清代“讲堂”一间,门楣“陆阳书院”石匾,仿光绪年间陆川举人庞际云原题字重修。
它的“独特性”体现在跨域办学实践:学租靠陆川乡绅捐赠的12亩田租金,教师优先聘陆川秀才,教材除“四书五经”外,加设《陆川乡土志》,让子弟异地仍能接触本土文化。每年春节,还组织学生沿圭江乘船回陆川祭祖,《陆川县志》记载其“为陆北学子之家,联络乡情,传承文脉,历数十年而不辍”。
讲堂内保留清代“品”字形课桌椅,桌面刻“陆阳”“勤学”等字;清代实行“冬夏授课”,春季教儒学,冬季开算术、书法课,鼎盛时学生80余人,陆川籍占70%、平政本地占30%,是真实的“两地同窗”场景。
更鲜为人知的是,这里还藏着红色印记:1926年,俞作豫以“代课教师”身份入校,表面教算术、书法,实则借书院“跨域联络”特点,利用陆川、北流学子往来便利,传递《向导》《新青年》,发展12名党员,建立平政首个跨县域地下党支部。书院现存的木质黑板上,仍保留他当年讲“平等”“自由”时的粉笔字迹(经鉴定为民国遗存)。
如今,平政镇中心小学保留书院门面与“讲堂”,2021年设“陆阳文驿展室”,陈列清代章程、光绪年间毕业证书等;每年秋季办“陆北文化交流会”,组织学生“重走圭江求学路”,让这处“文教桥梁”延续使命。
两座书院,一守本土,一连两域,共同勾勒出平政“文脉绵延”的图景。下一篇,我们将转向平政的“精神脊梁”,看将军故里如何书写“尚武报国”的传奇。
青砖藏墨香,书院育脊梁。红色基因里,文脉永流芳。 非常感谢作者用诗记载着北流圭江源头平政岭垌圩石桥的过往吏韵。作为平政人为我们家乡有如此厚重的历史记忆增加了不少知识,也为北流平政岭垌革命老区人民勤劳,勇敢的精神所勉励。为作者点赞!
页:
[1]